上一页|1|
/1页

主题:古代吃货在苏州 细数美食背后的情与义

发表于2014-09-03

 很多人都以“吃货”自居,他们走街窜巷、呼朋引伴,只为一探那凝于舌尖的色香味,止于此,亦已是足够。在古代苏州吃货上至文人雅客,下至平民百姓,对吃依旧情有独钟。2500年的苏州历史也因此孕育出了自身独有的美食文化。

  有些人,尤其是老人,很懂得吃,用网络热词“骨灰级吃货”来定义,虽显滑稽,确是实至名归。他们懂美食的色香味,更懂其间的渊源故事,仿若品的不是味道,而是闪耀在历史星河里的情与义。

  孙子兵法与乌米饭

 乌米饭与穹窿山的渊源很深,关于乌米饭,还有这样一个传说。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因避难来到吴国,并选择了穹窿山茅蓬坞作为隐居之地,在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撰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孙武的后代孙膑曾和魏国大将庞涓一起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授给了谦虚好学的孙膑。庞涓妒忌贤才,设计将孙膑骗出来,割去了他的膝盖骨,并将孙膑关在马厩里,用饥饿法逼他交出兵书。善良的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瞒过庞涓的手下,就地取材用乌饭树叶捣烂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团子,偷偷给孙膑食用。

    由于其形状、颜色乌黑不雅,形如马粪,所以庞涓始终没发现其中秘密。后来孙膑被人救出后在齐国大展宏图,打败并杀死了庞涓。孙膑能够坚持活下来报仇雪恨,全是因为有了乌米饭。穹窿山盛产乌饭树,因此山下的村民为了纪念孙膑至今还留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发表于2014-09-03

 “杀鞑子”暗号与纸垫苏式月饼


   过中秋,自然是少不了月饼的。不管你中不中意,总是要买几个应应“团圆”的景的。

   在苏州,苏式月饼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形如满月,色泽油润,皮层香酥,酥层清晰,馅心味美。苏式月饼品种繁多,有荤有素,有甜有咸。

   细心的人会发现,苏式月饼上都有一张小小的纸片。这背后与一段无法考据的传说有关。元朝时期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并派一名“鞑子”监视这十户人家,并由十户人家供他吃喝不准怠慢。

  “鞑子”还常常胡作非为,欺压百姓。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决定在吴地起兵,他就利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每只月饼底下垫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吃月饼,杀鞑子”,把它送给各家各户。


发表于2014-09-03


 太湖名蟹诗画传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吃太湖蟹吃出了诸多的传世诗画。唐代诗人陆龟蒙,因吃太湖蟹写出著名的《渔具诗》,赠酬于客居苏州的好友皮日休。皮日休读后,击节赞叹,随即写出了《渔具十五咏》,与之唱和,传为美谈。

  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品太湖蟹时则“吃”出一幅《醉蟹图》,苏州菜馆老板按图制出了醉蟹,轰动姑苏城,使蟹价一日三跳。吃过蟹肉,其他鱼虾湖鲜就显乏味。俗话“蟹鲜上桌百味淡”,所以蟹往往作为酒宴最后一道菜。


发表于2014-09-03

白居易和焐熟藕

  唐朝宝历年间,白居易来苏州做刺史。白居易十分喜欢荷花。在他家的庭院里,有一缸白莲。夜里,白居易一个人坐在书房里筹划着整治山塘河的工程。一阵清风吹过,一股荷香飘进窗帘,他顿时象喝了一杯美酒,微微有些倦意。

  朦胧中,朵朵荷花的花芯里,慢慢地探出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囡面孔来。一张张红白粉嫩的笑脸,实在讨人喜欢。不一会儿荷花囡囡站起来了。

  一颗颗碧绿的莲子就象雨点一样从莲蓬里喷撒出来。乐得白居易伸出手去想抱起那小胖囡囡,一下扑空,险些跌倒,原来这是一个梦!

  第二日清早,正在山塘治河的河工跑来禀报说:“白大人,昨天晚上虎丘附近下了一场莲子雨,塘河里撒满了翡翠般的莲子。

  白居易摸摸胡子说:“真有这回事吗?怪不得,昨晚我看见荷花缸里跑出来不少荷花囡囡,把莲子撒了满天。这是老天赐予的宝贝,大家要好好把它种起来才是!”

 从此,苏州四乡的白花塘藕越种越多。由于塘河水质清冽,长出来的藕又胖又嫩,活象荷花囡囡的臂膀,吃起来又脆又甜,满口清香,比红花藕更加好吃。

 苏州人精于美食,取藕中段,把糯米塞入藕段中空处,用筷子将切去的头部与中段用牙签或竹筷重新整合成条,在加了绵白糖、甜桂花、赤砂糖的锅水中蒸煮,最后就有了入口清香甜糯的桂花焐熟藕。

  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焐熟藕曾是苏州千家万户赏月时必备的小吃。由于风味独特,现已成为苏州的传统食品。


发表于2014-09-03

 西施与“娘娘糕”


  苏州乡间办结婚喜宴,酒席上摆有一种香甜松软的小型糕点,名叫西施糕。传说,西施住在浙江诸暨县苎萝村时,从小爱吃糯米糕。不但爱吃,还学会一套做糕的手艺。后来,西施被越王勾践选为美女送到吴国。她聪明伶俐,能歌善舞,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

  一天,吴王和西施对饮,西施见宴席上的糕点,不禁想起家乡的糯米糕,触动了思乡之情,脸色阴沉下来。吴王见西施不悦,忙问“寡人设宴与娘娘畅饮,娘娘何事闷闷不乐?”西施道:“臣妾从小爱吃糯米糕。自来到吴国侍奉大王,整整3年,没吃到糯米糕。今天思念起来……”说着眼圈就湿了。吴王为了给西施消愁解闷,好陪他寻欢作乐,笑说:“你真是多愁善感,要吃家乡的糯米糕,这有何难,寡人派人去取就是了。”

  第二天,吴王派人骑着快马,赶到诸暨县苎萝村取糯米糕。苎萝村的父老听说西施要吃家乡的糯米糕,心里明白这是思乡之情。于是,大家献出雪白的糯米,让吴王派来的人带去。

  几天后,糯米送进宫,立即磨成粉。在西施的指点下,宫女们将米粉与饴糖、蜂蜜拌和,做成薄薄的生糕,面上嵌进猪油,撒上红绿甜丝。蒸熟后,切成方形小糕,雪白粉嫩,油光锃亮,红绿相映,色彩鲜艳,给吴王品尝。吴王吃时顿感香甜松糯,大加赞赏:“真没想到娘娘还有这般手艺,做出了像美人一样的糕。”从此,这种由西施指点做的糕,宫里称为“娘娘糕”。

   后来,越国灭掉吴国。范蠡找到了西施,悲喜交加。因他俩有约在先,便决定完婚。在举行婚礼那天,西施亲自动手做糕,招待宾客,还把做糕的方法都教授给大家。此后,家家户户每逢举办喜庆宴席,都要做这种糕来招待客人,成了风俗。人们把“娘娘糕”又称西施糕,一直流传至今。




发表于2014-09-03

 感念大禹治水之恩的青团

   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

   相传苏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认为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

  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青团是用浆麦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那种味道,就像是春天的味道。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





发表于2014-09-04

好吃的这么多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