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石湖:生态人文新起点

发表于2013-07-09

石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田园自然山水风光和悠久的吴越文化遗存闻名遐迩,素有“吴中胜景”的美誉。遥想行春桥畔,南宋诗词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写出中国第一本菊谱《范村菊谱》;石湖岸边,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多次创作出清新素雅的画卷和优美隽永的诗句。
杭州有西湖之美,苏州有石湖之胜。曾经的石湖风光旖旎,历经岁月沧桑逐渐暗淡。为恢复石湖“堪比西湖”的独特山水风光,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实施了石湖景区东部滨湖区域改造工程,2012年5月正式开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2年10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继续推进石湖景区综合整治工作,启动了上方山石湖生态园项目,规划将石湖景区建成一个体现姑苏山水之美、感受吴越文化之韵、品味生态自然之趣的度假休闲综合区。
上方山石湖生态园项目在规划设计前期就提出,必须遵循“山水和谐、文化传承、绿色生活”的设计原则,保护和提升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石湖景区上方山景群和石湖景群,以形成石湖滨湖区域美丽、生态、休闲的整体形象。规划内容包括植物生态展区、生境展示区和配套服务区等若干功能区,并以“藤蔓”为概念,运用植物生长和延续的力量感,着重强调山水融合、文脉联系、生境培育等规划重点,将整个场地聚拢整合,突出山水融合之美、文化传承之韵、绿色生境之趣等特点。
山水融合之美。项目基地作为上方山与石湖之间的自然山水联系带和重要生态过渡带,采用模拟自然村落的群落式布置手法,在两大景群间规划多条生态廊道,实现山林生态系统与湖滨生态系统的自然过渡与衔接。设置滨湖绿化带、游船码头,打造低密度滨湖休闲带,形成环石湖完整的生态游览空间。在滨湖配套服务建筑中,注意保护山水视觉走廊。主要建筑的屋面则采用与大地景观相融合的屋顶覆土绿化设计,形成连绵的山形起伏姿态,与身后上方山背景自然交融。通过景观营造和建筑形态处理,使得山水空间打破界限,使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文化传承之韵。生态园项目基地内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楞伽塔、治平寺、吴中第一林泉、渔耕苑等众多遗迹,因而项目的规划十分重视江南自然山水风光与基地历史文脉的融合体现。基地南部的吴山山麓,历史上颇多名人园墅,其中以南宋卢瑢的山林别业“南村”最负盛名,称为“吴中第一林泉”,生态园将规划恢复其传统风貌,引水通湖,筑阁叠山,丰词辅画,再现林木掩趣的一方胜景。项目还规划重塑以“渔耕苑”为主题的滨湖休闲带,强调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在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的同时,兼顾时代性的体现。通过对基地整体的场地交通梳理和游赏流线优化,串联各部分历史人文景点,以凸显石湖西岸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绿色生境之趣。整个项目在规划中都作为一个完整的植物生态体系来考虑,在具体改造中,遵循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体现当地植物群落及场地特征。植物生态展区强调植被保护重点,对具有景观典型性、结构良好的山体植被予以保留,最大限度保持其原生性。对生长不良、景观效果欠佳、生态功能不能满足的区域,进行林相改造,提升景观价值。例如,在现针叶阔叶林内,分区域点缀式种植2-5株花色、果色鲜艳的高大乔木,在叶色过暗的常绿林内,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错落有致,具有自然韵味。同时,在整个基地范围内,注重如玉兰、桂花、海棠、梅花等传统观赏花木的栽种,充分利用植物的花、叶、果、种子、树干等观赏要素,创造四季各异的季相景观特色。在大地景观的尺度下,通过对现有场地植被高规格的保护和修复,形成结构良好、乡土特色、自然生态、兼具观赏作用的景观系统,增加游客在项目中的绿色生态互动之趣。
倪瓒曾经不吝笔墨为石湖作诗云:“姑苏城外短长桥,烟雨空蒙又晚潮。载酒曾经此行乐,醉乘江月卧吹箫。”为重现诗中美好,上方山石湖生态园以尊重和保护自然山水风貌为前提,沟通山水生态联系,延续历史文脉精神,提升植物景观结构,以再现石湖西南部背山面水、山柔水媚,葱茏相映的“吴中胜景”之妙。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