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我们这个市场里究竟有多少投机客

发表于2013-01-04

被妖魔化的“温州炒房团”
温州至少有10万人在全国各地炒楼,而动用资金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
——原温州晚报房产部记者 温州炒房团最初发起人 李海彦

发表于2013-01-04

1998年到2005年,温州人炒高了温州后发现杭州还能更高,炒高杭州后又发现温州还能更高,然后又发现杭州还能再炒。等到温州、杭州炒高了,又把上海炒起来,炒完发现杭州还可以接着炒……
——一位上海房地产业内人士这样描述几年前沪、杭、温三地的市场状况

发表于2013-01-04

1998年到2005年,温州人炒高了温州后发现杭州还能更高,炒高杭州后又发现温州还能更高,然后又发现杭州还能再炒。等到温州、杭州炒高了,又把上海炒起来,炒完发现杭州还可以接着炒……
——一位上海房地产业内人士这样描述几年前沪、杭、温三地的市场状况

发表于2013-01-04

房地产市场不应该成为一个炒作的工具。关键在于,这么多的民间资金应该有更多的投资途径。
——央行2010年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

发表于2013-01-04

2001年8月18日,这是温州炒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第一个购房团这一天从温州赶赴上海。当时的组织者温州晚报房产部李海彦回忆说:“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一共有157人,坐满了三个卧铺车厢。我拿个喇叭走在前面,怕后边人听不见。”购房团在上海呆了3天,成交了50来套房子,价值5000万元。这一举动成为“温州炒房团”最具标志性的一次跨越。

发表于2013-01-04

此后十年间,这些曾经靠修鞋子、卖纽扣、做打火机闻名全国的温州人,再次用买房投资的创举闻名全国,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无不风声鹤唳。

发表于2013-01-04

今天,温州人凭着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智慧,成为中国民间资本无可争议的代言人,他们对中国楼市有着天然的敏感神经,这个中国最具商业智慧的群体,敏锐地捕捉到任何一个让财富增值的机会,总能寻找到埋藏着黄金的宝地。

发表于2013-01-04

他们的出手大方和抱团效应,使得每一个涉足的地区、行业,总能风生水起。他们是最懂得理财和投资的一个群体,即便在最严厉的房产政策之下,在调控一线的上海,他们依然能找到资本升值的空间。

发表于2013-01-04

过去十人九商的温州人,如今已经发展成是全民炒楼的大大小小无数个专业炒房团,据民间调查,现在温州估计有70%的人在外地楼市投资。他们的选房秘笈究竟是什么?这十年来,温州炒房团十年在房地产市场的进进出出,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故事?

发表于2013-01-04

上海正午
2005年的一个周末,陈家三兄弟在父母家聚餐,此时温州市区的房价已经被本地人炒过了万元大关。在饭桌上聊起房价上涨的事情,说着说着,大家的眼睛发亮了,众人已然看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炒房去!家庭聚餐还没有结束,大家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兄弟三人中,有两人在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作,老三则在乐清办了一家工厂。凭借手头的现金和人脉关系,三天后,陈家在市内和新城区一共拿到了五套房源,并放在房屋中介托卖。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