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按揭买房: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

发表于2010-03-15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为按揭买房鸣锣开道。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婆从年青时代就开始拼命挣钱,一直到老年才挣足买了一套漂亮房子,可是没住进就上了天堂。在那儿她碰到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番倾诉后中国老太婆抱怨道:“我省吃俭用,用一生的积蓄买了套新房子,没想到刚拿到新房钥匙就一病不起,新房没能享受一天。” 美国老太太听后也感慨地说:“我和你正相反,我年青时通过分期付款方式买了房子,接下去就开始还债,虽然直到上个月才还清债,但是却住了一辈子好房子,本想再享几年清福,谁知这么快就遇见你呢?”中国老太婆听了不禁一阵怅然。
发表于2010-03-15
     然而,按揭买房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觉得美国老太太过得潇洒,而中国老太太则过得艰辛。其实不然。中国老太婆的一生以租房度过,美国老太太则从年轻时候住到自己的房子到死。这里面,大家都认为租房不如住自己的房子。但是没有想到,中国老太太一辈子的住房质量可能要好于美国老太太。为什么呢?因为美国老太太一辈子都住在自己的房子,从新住到旧,越到后期,房子年久失修,住宿条件不可能是很好的。你能够想象住到三四十年前的房子的感觉吗?而中国老太太由于不必一辈子只住在一套房子里,她的住宿条件到是可能随着房地产的发展而改善。
发表于2010-03-15

      这个故事有意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租房的居住质量不一定低于住自己的房子。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住自己的房子,那么他的居住质量可能反而不如一辈子租房的人。你现在买了一套新房,欢天喜地,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二三十年甚至十年后,你的房子就旧了过时了呢?十年前房子是小窗户、小阳台,十年后都是大飘窗、大阳台。你二十年后,还以住现在的新房为乐为荣吗?你恐怕是天天想着换房吧。所以,美国老太太一辈子按揭直到死才还清贷款仅仅是为了一辈子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虽然如此,但是房地产信贷毕竟让更多的人更早地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但是个人和社会却为实现这个梦想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发表于2010-03-15

第二,房子会在一定程度上绑缚人的双脚,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很多人为早一点实现拥有一套房子的梦想,不惜在离上班偏远的地方买房子,每天浪费大量的时间在交通上。虽然现在房子买卖方便,但是一旦拥有了房子,毕竟多了一层牵挂,它肯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影响一个人自由择业。许多人宁愿选择离家近的工资稍低一点的工作而不选择离家较远工资相对高的工作,就是一个明证。


 

发表于2010-03-15

第三,房地产按揭使得风险从财务状况良好的人群转移到财务状况差的人群,整个社会的风险由此增加。

据说,房地产信贷的丰功伟绩是它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理由是,没有房地产信贷支持,很多人必然买不起房,房地产的需求会大幅萎缩。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那些买不起房的人,难道会睡马路?难道他们住房需求会凭空消失?他们必然会租房,向那些买得起房子的人租房。没有房地产信贷,很多人固然买不起房,但同时买更多的房子用于出租的群体必然大增,总体的房地产购买需求不会由于房地产信贷的消失而有半分减少。房地产信贷改变的不是住房需求,而是房地产所有权的分布结构。它使得房地产的所有权分散了,更多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它使得房地产从有财务实力的中老年和富人手中更多地转移到了财务实力薄弱的年轻人和穷人手中,相应地,风险也从财务状况良好的人群转移到财务状况差的人群。风险是分散了,但是整个社会的风险却增加了。因为风险发生于有抗风险能力的人身上不叫风险,发生于没有抗风险能力的人身上才叫风险。买了全额医疗保险的人生了大病根本不会有财务上的风险,但是没有购买医疗保险的人得了大病会即刻限于财务上的困境。次贷危机怎么发生的?就是这样发生的。


 

发表于2010-03-15

大多数人一辈子是要拥有也会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的,但是不是在刚刚工作囊中还羞涩的时候,而是在有了财务基础的中年乃至老年。过早地拥有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会让一个人在一辈子最财务状况最差的时候承担难以承受之风险,代价是巨大的,社会的风险也因此大增。银行是按揭购房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住房信贷的实质是让那些本应向个人租房的人转向银行租房,银行实际上是全世界最大的房东。那些本应属于一个个房东的租金以按揭的形式流向了银行的腰包。显然,财富在向银行集中。

 

发表于2010-03-15
最后请那些大谈房地产信贷刺激房地产需求的专家学者闭上你们的嘴吧,只要是人都会有住房需求,原本是不需要刺激的。也不会因为有了这个刺激,一个人可以在一个晚上可以同时住两间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