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文房四宝/刊物级别/投稿方式/征稿内容/编辑部收稿刊期/版面费咨询/职称用刊

发表于2014-04-03

刊名:中国文房四宝
Chinese four precious writing articles
批准单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国资委
主管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文房四宝协会
编辑出版单位:《中国文房四宝》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1745/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6-1843
邮发代号:
80-595
国外代号:
Q1105
语种:汉文

开本:大16

周期:双月刊

《中国文房四宝》投稿信箱:@163 .com">cn7kzg@163.com (来稿请注明:“中国文房四宝”投稿)

工作QQ:1245731130

责任编辑:冯编辑

联系电话:0531-82355106 / 0531-88883927(周一至周六9:00——17:00

 

《中国文房四宝》杂志创刊于1989年,由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题写刊名,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权威性文化、教育、教学类期刊。
《中国文房四宝》杂志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杂志集知识性、权威性、前瞻性、指导性、信息性和可读性为一体,是中国文房四宝行业唯一一本专业的权威期刊。杂志从笔墨纸砚的加工制作、学术研究、教育探索、文化交流到书画名家的作品展示,以其内容高雅、格调清新、图文并茂、印制精美而深受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1745/G2,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843,邮发代号:80-595,国外代号:Q1105;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中国科技期刊文摘(CSTA)英文版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栏目设置
教育探索、德育纵横、文学艺术、管理论坛、教学交流、社会视角、企业文化、课题研究、科研视窗、教师心得、学生园地、笔墨纸砚、文教艺术、体育用品、商品质量、历史革沿、理论探讨等。

 

1.文稿

(1)文稿内容要求主题明确,论述清楚、数据可靠、联系实际。论著、综述一般不得超过7000字;其它文稿限4000字以内。可交Word6.0以上版本的软盘,并附打印稿。如提供手写稿,要求抄写在16开格稿纸上,字体工整,标点清楚。

(2)标题层次按照《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规定撰写。

(3)文中的计量单位、基本术语和符号,应按照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国标《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132-90)或《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97)的规定书写。

(4)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标。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字母旁用铅笔注上英文希文俄文等字样。

2.摘要及关键词

(1)来稿请附英文文题和作者单位的译名。

(2)来稿应附不少于300字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凡属论文还应附相应的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3)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以介绍成果、结论为重点,应包括:文章的目的及重要性;研究或实践的内容、方法和取得的进展;主要成果及贡献;评论文章价值的结论。

3.图稿

文中插图或照片如是电子版应提供计算机文件,如JPGTIFF等格式。如是手绘版,则应提供两份,一份为制版用图(用电脑或硫酸纸绘制)线条图要精绘;另一份为校对用图,应贴在正文中相应位置。如提供的是一般照片,则应提供清晰原件。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只需择主要者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本刊的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

码制,其书写格式如下:

书籍:[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卷():起止页码.

5.其他要求

(1)来稿请另附第一作者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与职称、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E-mail

(2)请注明来稿是否属国家攻关、基金或院部委下达课题,并附该专题号。

6.注意事项

1.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

2.来稿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3.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结构层次,语言文字和编辑规范方面的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特别注明。若作者要求撤稿或作者工作单位及投稿作者有变动者,请务必使用书面文字陈述或电话、E-mail与本刊落实。

4.本刊所刊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读者对刊载内容展开学术批评与讨论。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