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消费者行为偏向理性和节约

发表于2022-07-14
标签:购买 团购 理财 社区 偿还贷款 

今年以来的疫情对苏州老百姓的消费习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又有哪些新变化,有没有出现“补偿性消费”?日前,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对全市401位市民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显示,居民消费偏向理性和节约,更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更青睐线上消费、绿色消费。

七成调查对象注重产品品质或服务质量

据介绍,本次调研共收集到有效样本401个。从性别分类看,男性占37.4%,女性占62.6%。从年龄结构看,20岁及以下的占1.0%,21至40岁的占48.6%,41至60岁的占35.7%,61岁以上的占14.7%。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的占29.1%,高中或中专的占27.9%,大学专科的占20.0%,大学本科的占20.0%,研究生及以上的占3.0%。从居住区域划分看,城市占46.9%,乡镇或农村占53.1%。

调查显示,八成调查对象认为近期疫情对消费有影响,主要体现在:66.6%的调查对象认为“疫情造成流通等成本增加,部分商品价格上涨”;41.8%的调查对象认为“物流受限,无法及时接收商品”;35.3%的调查对象认为“商场等实体店营业受影响,线下购物消费受限”等。

调查显示,70.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消费习惯是“理性消费、量入为出”;25.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消费习惯是“勤俭节约、尽量省钱”,2.5%和2.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消费习惯是“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和“超额支出、信贷消费”。“总体来看,调查对象消费习惯偏向理性和节约。”苏州调查队工作人员介绍。

同时,调查也显示,在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71.1%的调查对象注重产品品质或服务质量,66.8%的调查对象注重性价比,此外,也有调查对象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环保、售后服务、使用体验、品牌知名。

调查还显示,受疫情影响,苏州老百姓的储蓄、理财意愿提高,有67.8%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储蓄、购买理财产品或投资。其中,37.4%的调查对象选择银行储蓄,24.9%的调查对象选择购买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16.7%的调查对象选择偿还贷款,15.5%的调查对象选择消费,5.5%的调查对象选择相关投资。

线上消费和绿色消费更受居民青睐

“今年家里的消费主要以线上为主,用App或者小区团购买菜,淘宝、商超的App、直播购买日用品、衣服,充各种会员来看电影、电视等文娱活动……”受到疫情影响,常熟王先生很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线上消费支出大幅增加。

跟王先生一样的苏州居民不在少数。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今年线上消费支出增加的占37.7%,基本持平的占42.9%,线上消费支出减少的占19.4%。线上消费方式引领新时尚。调查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居民对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也更多地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购物平台选择更加多样化,由传统的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延伸到微信群、社区团购、直播等线上方式进行购物,同时随着学校线上教学、企业线上办公的开展,许多网络服务也逐渐兴起,比如在线学习课程、在线医疗咨询等。其中,66.6%的调查对象较常使用快递寄送服务,47.1%的调查对象较常使用外卖生鲜、餐饮和社区团购服务,30.2%的调查对象较常使用网络缴费、购票服务,30.2%的调查对象较常使用居家文娱(如网络影音、居家健身、线上游戏)服务,13.2%的调查对象较常使用在线教育、网上培训、网络会议软件服务,7.7%的调查对象较常使用网络问诊服务和药物购买服务,7.0%的调查对象较常使用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充电宝等服务。

同时,调查还显示,对于绿色消费(环保节能的可持续消费),80.3%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同,其中42.4%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认同,37.9%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认同。

“补偿性消费”意愿或将高涨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管控期间商场餐馆停业、限制居民出行等原因,抑制了部分居民消费。因此,当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后,“补偿性消费”意愿有没有出现高涨?调查显示,未来半年,32.9%的调查对象预计增加消费,其中预计增长30%以上、增长10%至30%、增长10%以内的分别占4.2%、11.2%、17.5%;49.6%的调查对象预计基本持平;仅有17.5%的调查对象预计减少消费。

调查还显示,未来半年,68.3%的调查对象将增加衣着、家庭用品等实物商品的网购消费;47.6%的调查对象将增加外卖生鲜、餐饮和社区团购消费;23.4%的调查对象将增加网络缴费、购票消费;16.7%的调查对象将增加在线教育、网上培训、网络会议软件消费;16.0%的调查对象将增加居家文娱(网络影音、居家健身、线上游戏)消费;11.0%的调查对象将增加网络问诊服务和药物购买消费。

此外,被调查对象还希望在稳定就业提升收入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降低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支出压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和安全性,降低房贷利率降低购房成本等方面获得帮助,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