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8页

主题:言尽于此与大音希声

发表于2013-11-27

言尽于此与大音希声

发表于2013-11-27

《地心引力》被捧杀了。这本该是一部可解读性强,具备争议,能够容纳各种意见百家齐放的作品,而如今,烂番茄和Metascore所带来的满分好评度,疯狂造势的奥斯卡呼声,都成为一种对于国内观众的逆反,一种近乎于独裁的粗暴灌输。

发表于2013-11-27

而为了商业成功和眼球效应,国内海报上“卡梅隆”的名字赫然比导演还大;这种精确把握国内观众G点的营销方式造成的结果是,没有人记得阿方索•卡隆,这个有《你妈妈也一样》《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的优秀导演;甚至于“卡隆”的名字都散发起浓厚的山寨味道。

发表于2013-11-27


所有人都在问一个原始但充满敌意的问题:《地心引力》好在哪里?

我想,当你看完一部电影,会产生对评价这一事务充分的参与感时,会对影片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主动地加以建设性解读的时候,你看的,一定是好电影。

发表于2013-11-27



技术能够取代什么?

《地心引力》期望做到的,是极简主义。所有的内容都被简化了;一个最基本的创意被提领到核心,并且得到千方百计的加强:太空逃生。电影的题材已经逐渐泛滥重叠,逃生这一创意也屡见不鲜,而《地心引力》做到的,只是清水一点,画龙点睛:将“逃生”的主题放在了浩瀚的太空中,瞬间“封闭”,“无外援

发表于2013-11-27

“危险”和“求生”的几大元素,被史无前例的按比例放大,得以扩充延展到一部电影的长度,而更关键的,是成为了一个“新”故事。

发表于2013-11-27

几乎每部好莱坞电影,都被人诟病为“不会说故事”,或者是“故事我都猜得到”,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经历过无数电影的叙事体验而得到证明的最佳情节组织方式之一

发表于2013-11-27

《地心引力》有情节吗?有,你也可以说没有。编剧所做的,是精确把握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惯用情节节点,一环扣一环完成最标准的高潮营造。

发表于2013-11-27

我们常说“起承转合”,而这么多年来纯熟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也早以能够为影片剧情安排了重要节点,有序的分配剧本的缘起,发展,挫折,小高潮与大高潮。在这里,《地心引力》的表现几乎是赤裸裸的;航天飞机爆炸是缘起,配上震撼的太空垃圾3D效果;

发表于2013-11-27

寻找国际空间站是发展与小高潮,中间穿插人物情感的生离死别;女主角的绝望到重燃生机是挫折,完成心理戏的建构和人物行为逻辑的塑造;最后乘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是最后的大高潮。而正因为故事创意的强大,和极简主义的处理方式,以至于情节链的表现几近于刻意和直接。编剧所做的,只是把一个创意变成故事,没有野心,没有其他。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