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由周杰伦的歌曲谈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发表于2008-01-09
周末的晚上,人民公园是最热闹的地方,做什么的都有。但这些人当中,以中老年朋友居多。有跳舞的,有唱歌的,溜狗的,大家自娱自乐,好不开心。这种地方,年轻人是不大感兴趣的。而有一个周末,我竟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十几个年轻人,大家每个人手里一个双截棍,在相互交流、学习、比试。那玩得好的,竟然如孙悟空舞棒子一样,直看得人眼花缭乱,水平着实非同一般。从他们那个个酷得一塌糊涂的外表来看,我找不到那种如和尚习武般的意味。但大家确实是非常专注的,那认真的神情,真好似对待他们那独具匠心的发型一样一丝不苟。但是,不管他们对这种事情多么认真,我除了感叹之外,并没有丝毫的好感。我在想,这些兄弟们,花这么大的精力来搞这种玩意,练好了有什么用呢?除了增加些在女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外,难道能拿出打架防身吗?真是不务正业啊。

这样一想,让我马上联想起了那把年轻人“带坏”了的周杰伦。如果不是那小子天天哼啊哈地乱叫,年轻人怎么可能好东西不学,天天整这么两半截棍子呢?

说实话,在很长时间里,我对周杰伦这位歌手是怀有很大成见的。这种成见大概是来自年龄上的差异。在我也如他们一样年轻的时候,好象也有类似的精神和劲头,总喜欢些标新立异的事情。他那让我如今极其不喜欢甚至有些反感的歌曲《双截棍》,如果是出在前些年,我也许会如今天的小弟弟们一样天天哼哈不停。但毕竟是不同的年龄了,有些东西是没有办法找到共鸣的。比如以前流行的那首叫《洗唰唰》的歌曲,既没思想又没头脑,调子也极其一般,让人如何喜欢得起来?这不能怪我挑剔,因为现在流行音乐人的那点东西,能让人接受的实在不多。歌曲的内容要么犯傻、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就极度自恋地装纯真。这也许不只是年龄的不同而导致的欣赏习惯的差异。

于是,在很长时间里,我几乎要对如今的年轻歌手彻底失望了。然而有一天,我耳边传来了一首不一样的歌曲,一下子就把我的魂魄给猎了去。在我为那歌曲的凄美感到极度震撼之余,我情不自禁地去打听了那歌曲的名字,有人告诉我,叫《菊花台》,周杰伦的《菊花台》。

这消息给了我更大的震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个我印象中吊儿郎当的年轻人,竟然也能如他的前辈们那样,把音乐做得如此完美。我对他的印象就因这么一首歌曲而彻底发生了变化。后来他其他的歌曲如《千里之外》、《发如雪》、《青花瓷》等,都无不让我感到惊喜。其歌词的寓意、境界,岂是那诸如“遇见蟑螂我不怕不怕啦,我神经比较大”之类的词句所能比拟的啊!

我对周杰伦歌曲观点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那歌词里传递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人们纷纷将目光移向西方,极力在自己的作品上贴上洋人标签的年代里,这种对中国文化自觉的回归,真是难能可贵。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就没有生命力了吗?是不是真的就不能在年轻人心中唤起共鸣呢?周杰伦的歌曲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

我个人认为,大凡美好的东西,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不会因为事过境迁就被人遗忘。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那著名的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邓丽君小姐用现代歌曲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的时候,难道不依然完美如初吗?

传统的东西不一定是美好的,但是,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确实为我们沉淀了许多我们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在我们为当代文化比如诗歌的颓废而高呼“当诗已成丑事”的时候,在我们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我们古人的身上,寻找些本来就属于我们本民族最光辉的那部分精髓呢?

在这个方面,周杰伦是明智的。我看到了他那“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的诗一样的句子,听见了“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的词一样的话语。这里用的手法和意境,不正是我们文化中传承了千百年的精华吗?

我们早已习惯了高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口号。这种愿望当然是美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怎样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呢?难道演没完没了地演那些小品那些二人转,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吗?而如今的社会总是有一种偏见,似乎凡是传统的,就是最土的,就是最落伍的。那么,周杰伦“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的词句,难道你能说不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吗?让这个时尚的年轻人演唱出来,你觉他土吗?落伍吗?

这牵扯到一个弘扬文化的技术问题。我的记忆中,凡是涉及传统文化的东西,如果用歌曲来演唱,则必定是所谓的“民族”唱法。我不太了解歌曲的发展历史,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冒出来的这个定义。但是我相信,用这种手法演唱出来的歌曲,肯定没有周杰伦那种方式更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我个人认为,不是大家不愿意弘扬传统文化,而是那些想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使用的方法不太对路罢了。

长期以来,中国歌坛似乎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凡是歌颂主流思想的歌曲,几乎全是用一种所谓的民族唱法来演绎的。而那唱歌的人,也永远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上了年纪的人听久了也会烦的,何况那些小年轻人呢?更要命的是,那些歌词啊,能不能稍微有一点点文采?我不奢望让周杰伦来填这些词,更不奢望他们现去学习那些唐诗宋词的表现手法,但那词句不要太“白”行吗?难道所谓的弘扬传统文化,就是非要用这种最质朴最无华的歌词才能弘扬吗?真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大家在提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似乎总要把我们的目的与手段进行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每一代人都有继承和发扬的责任。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地抛弃所有传统的东西,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当下最为流行的法国外长的那句话:“在中国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之前,是不会成为真正的大国的。”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论断。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界强国,无不是在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之后才成为世界强国的。而我们所谓的“自己的价值观念”,绝不是那种抛开本民族文化特征,全盘西化的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之上的价值观念。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却是可以西化的。在这一点上,周杰伦的做法已经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答案。
发表于2008-01-10
上一页|1|
/1页